作物課堂
資訊分類

|
下載附件:肥料等效替代表(完整版)
產品質檢報告查詢(注:日期格式XX-XX-XX)
搜索
注:請輸入產品生產日期和產品名稱
示例:2015-03-01 修復劑
詳情
土壤養分流失究竟是什么
- 發布時間:2023-03-14
【概要描述】
土壤養分流失究竟是什么
【概要描述】
- 發布時間:2023-03-14
詳情
土壤是植物生長繁育的基地,是植物必需的營養物質的重要供給源。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除二氧化碳主要來自空氣外,氮、磷、鉀及中量、微量營養元素和水分主要來自土壤。
由于過度墾殖、重化肥輕有機肥、種地忽視養地的現象十分嚴重,土壤有機質匱乏且養分狀況失衡,土壤養分長期的低投入、高產出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我國耕地面積19.2億畝左右,其中高產田、中產田、低產田各占1/3左右,土壤養分退化是形成中、低產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土壤養分退化的類型
淋溶:土壤中養分離子隨水被淋溶到耕作層以下,特別是砂性土壤,以及硝態氮肥。
揮發:在堿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銨態氮容易變成氨氣揮發到空氣中,以及反硝化作用氮素揮發,所以堿性土壤盡可能不適用銨態氮肥。
地表徑流:通常地表徑流會將土壤中的養分帶到地勢低洼的地方,所以平整土地,防洪設施很重要。
固定:通常情況下,堿性土壤中的鈣、鎂會降低磷的有效性,形成難溶于水的磷酸鈣鎂鹽;酸性土壤情況下鋁等金屬離子會降低磷的有效性。
二、土壤養分退化的防治
1、防治土壤侵蝕,保護土壤資源
土壤侵蝕在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時會帶走土壤中的養分,使土壤養分含量下降。應運用合理的農、林、牧、水利等綜合措施,修筑梯田,發展水利,嚴禁濫墾、濫伐,種草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對生態平衡失調地區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治理,合理安排農業布局,進行改土治水等農田基本建設,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使上壤資源得到充分保護。
2、實行合理施肥,培育土壤肥力
合理施肥是調節和改善土壤養分供應狀況、改良培肥土壤、保證農作物豐收的基本措施。應大力提倡增施有機肥料,逐步建立以有機肥為基礎,有機、無機肥相結合,大、中、微量元素合理配合的施肥體系。
農業生產實踐中,應改變傳統施肥方式,調整施肥結構,推行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營養植物、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3、發展旱作農業,建設灌溉農業
我國水資源缺乏,大部分土壤缺乏灌溉條件,農業生產完全依靠天然降水。黃土高原地區旱作農業占耕地面積的80%以上,發展灌溉,實現農業水利化是提高單產的重要措施。
在建設灌溉農業方面應注意重視灌水與其他增產措施相配合改進灌溉技術,節約用水保護地下水資源,防止次生鹽淡化防止次生潛育化。
4、合理輪作,用地養地相結合
輪換種植不同作物,實行深耕和我耕作物的換茬,豆科和糧食、經濟等作物的輪作,則能平衡地、充分地利用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并提高土壤肥力。
輪作倒茬應考慮茬口特性和作物特性,合理搭配耗地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自養作物(如大豆、花生)、養地作物(如草木樨、紫云英)。采取綠肥作物與大田作物輪作,豆科作物與糧棉作物輪作以及水旱輪作的方式進行合理輪作。
5、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合理的耕作可以調節土壤固、液、氣三相物質比例,增強土壤通透性,加速土壤熟化。深耕結合施用有機肥料是培肥改土的一項重要措施。
深耕可以增強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土壤礦物質養分的風化釋放和有機質的分解轉化,提高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但是如果耕作過于頻繁,容易使有機質分解過快而損耗有效養分,應在滿足有效養分供應的前提下,減少頻繁的耕作。
6、消除有毒物質,改善養分供應
土壤中存在的有毒物質會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而影響養分的轉化,影響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利用。消除土壤有毒物質以改善植物營養環境,對土壤養分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
有毒物質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土壤酸性或堿性過強所致的酸害和堿害、土壤中0.3%以上的鹽分含量所致的鹽害、低洼或長期積水的稻田以及水分過多的土壤產生的H2S等所致的還原物質毒害、工業“三廢”所致的污染危害。可采取水利工程、生物改良、農業改良化學改良等綜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質,提高土壤養分的供應水平。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電話:021-6891 7120 029-8625 5437 免費服務熱線:400 666 0201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慶達路67號
上海優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上海 滬ICP備10022680號